朗心致远 2020-11-09
案例呈现
(本案例是多个案例修改加工后的呈现,不含人物真实信息,如有雷同,请勿对号入座。)
初一女生小雪(化名),性格敏感内向,很想和同学建立友谊,但总感觉自己不受欢迎,交不到知心朋友。一次被同学嘲笑后她开始用圆规戳自己的手臂,感受到皮肤的刺痛,甚至有血珠冒出来,小雪发现心理的压力和痛苦减轻了一些。之后她开始经常用自伤的方式缓解心理压力和痛苦。
班主任老师发现了小雪的举动,和她谈过一次话。谈话中小雪感到老师对她的行为非常反感,让她不要这样做,不仅影响她自己的心理健康,也影响到其他的同学。这让小雪感到内疚又痛苦,孤独感、被排斥感让她更加严重地自伤,心理压力释放也更畅快。为了避免其他人发现带来指责和不理解,小雪小心地掩藏自己的伤口,大夏天也穿着袖子很长的厚衣服。这又引起了一些同学嘲笑和风凉话。
小雪有点怕进学校,可是又跟父母无法交代,她开始逃学。父母抓到以后不问青红皂白地打了她一顿,她长久以来积压的孤独和郁闷一下子爆发出来,于是跑到一个隐蔽的地方,用书包里的刀片对着自己的手腕深深地割了下去……
误区分析
小雪为什么会有自伤行为?老师的处理有什么不妥?小雪的自伤为什么越来越严重?
作为成年人、心理辅导者、老师或家长,要了解孩子们自伤的心理原因,才能对他们进行有效干预。
下面是曾经自伤的一些学生在回答“为什么自伤”这个问题时的表述:
“它表达了我那些说不出来的痛苦或感受!”
“这是我控制自己身体的一种方式,因为我无法控制生活中的其他任何事。”
“这样总比没有感觉好,至少我能感到疼痛。”
“割伤自己后,我感到了放松,不再那么焦虑了。情绪上的痛苦慢慢滑落到身体的疼痛中。”
从这些描述当中我们可以感到孩子内心的痛苦、孤独和无助,更能增加对自伤的认识。大部分人缺少对自伤的了解,且有一些认识上的误区:比如认为自残和自伤的人是故意作秀,自伤的人是疯子,有神经病,自伤的人想寻死,自伤的人不会死的,如果伤口没那么深也没关系等等。这些误区往往导致了错误的应对行为,让我们对待青少年自伤有严重的偏见,面对自伤的孩子我们自己内心充满了恐惧感、厌恶、嫌弃、焦虑和不知所措。那么处理的时候就会让自伤的孩子感受到自卑、自责、更加孤独无助,甚至绝望。因此,老师、家长应避免表现出震惊,指责或遗憾,在询问有关伤口的问题时,需使用非威胁性的、中性情感的、真诚关心的询问方式才有可能引导自个体说出实情。如果像小雪的老师和家长那样,以震惊指责和惩罚的方式表达处理,可能会强化自残行为并导致自残者在今后避免寻求治疗。
青少年确实会不自觉地用自伤的方式来处理自己的负面情绪,就像把这当成一种解药。小雪正是在这样一种情绪压抑下越来越严重。面对自伤行为,我们也可以理解为这是孩子发出的另一种求助信号。如果这个信号没有被接收到,没有及时化解消极情绪或抵抗解离状态,甚至受到指责批评,那必然在原有的负性体验上添加更多的痛苦和无助。由于没有学会新的情绪处理技能,他们只会沿用自伤这种不健康的情绪应对方式,而且往往需要自伤的程度更严重,才能化解他们内心增加的压力,这也是自伤会成瘾的原因。研究表明,自伤所带来疼痛的直接影响是短时间内促进内啡肽(快乐因子)的快速释放,但短暂缓解情绪后会出现破坏性作用,强化了这种成瘾性。
了解了自伤的心理动力,我们就能更好的理解青少年自伤问题,他们往往在应对焦虑、抑郁或其他严重心理痛苦(超出情绪调节能力范围)方面存在困难。所以,我们要面对的不是青少年的自伤行为,不是去评判对错和指责,而是要去疏导他们自伤行为后面的孤独无助等方面的消极情绪,帮助他们识别、练习和使用更高效、更积极的方法和更加健康的情绪管理技能,来应对负面情绪状态,替代不健康的处理方式。
知识分享
什么是自伤
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是指个体故意对身体组织实施自我破坏,导致的非致死性伤害行为。
常见的自伤行为
常见的自伤行为有十几种,包括割伤或严重地搔抓皮肤;灼烧或烫伤自己;打自己或撞自己的头;用拳头击打别的东西或用身体撞击硬物;把东西戳到皮肤里;故意不让伤口愈合;吞下有毒物质或其他异物;把自己置于危险情境,如鲁莽驾驶,酗酒,食用过量药物以及不安全性行为等。
自伤行为在青少年中的发生率很高
NSSI行为常见于精神疾病患者,其中最常见的是情绪障碍。加拿大一项研究显示,88%的青少年焦虑障碍患者和68%的心境障碍患者具有NSSI行为。美国一项研究也显示,50%的NSSI行为青少年患有抑郁症,超过25%的NSSI行为青少年患有广泛性焦虑症。
国外有学校调查显示,青少年NSSI行为的检出率为5%-37%。目前国内关于NSSI行为的研究不多,有学校调查显示青少年NSSI行为的检出率为5%-20%,青少年住院患者的检出率高于40%。最近几年关于NSSI行为的发生率呈增加趋势。关于NSSI行为的方式,普遍认为具有性别差异,如Andover等对大学生进行调查显示,女性更倾向采用割和刮的方式,男性则更多采用烫烧的方式。而青少年很少只使用一种NSSI行为方式,如切割、烧灼、划伤、撞头、击打等,其中最常见的方式是切割。
目前NSSI的动机主要包括
1.个体内在管理和调节:这类动机主要包括管理和调节情绪、抵抗解离状态(寻求感觉)、对抗自杀冲动及追求刺激。其中管理、调节负性情绪最为常见,难以承受的悲伤、焦虑或情感麻木是常见的触发因素。王雷等对初中生进行调查发现,有93.3%的学生实施NSSI行为是为了调节情绪。
2.外在的人际影响:是指个体通过自伤行为去控制某种情境或他人。Zetterqvist等调查显示有58.9%的NSSI行为的青少年是为了吸引注意、控制他人或情境,47.9%的是为了得到他人的反应,44.2%的是为了得到帮助。
3.自我惩罚:自信心不足、容易自责或低自尊的人容易把自我伤害作为自我惩罚和自我毁损的方式。该类动机所占比例约40%以上。
自残行为的自杀风险
一些研究表明:试图自杀的个体和为了应对严重负面情绪或情感麻木而自残的个体之间有着明显重要的区别。大多数存在非自杀性自残史的个体表示自己从来没考虑过自杀。但是如果有自残史个体出现自杀想法,其实施自杀行为的可能性和危险性将大大增加。也有一些研究学者通过比较自杀行为与自残行为的内在一致性,提出了“自残是自杀的部分替代”的观点,人有通过自残行为来满足死亡冲动的欲望。自残行为与自杀和心理疾病存在显著相关,与创伤后应激障碍有一定的相关性。自残比焦虑、抑郁、冲动性和边缘性人格障碍与自杀的关系强,但比自杀意愿与自杀的关系稍弱。因此自残与其他自杀风险因素同等重要。从NSSI行为升级到自杀想法和行动的风险随着绝望感的增加而增加。
自残行为的自杀风险评估十分重要,我们首先要确认此行为是否有自杀意愿,ALGEE模式是自杀风险评估的有效方法,要耐心的地询问孩子有没有明确的自杀想法。大部分自伤的孩子都没有自杀的念头,当询问“你是考虑自杀吗?”一般都会说出内心的感受和想法,然后不带评判地倾听。不评判的态度让他们感到被接纳、被支持。倾听能让对方情绪平复,倾诉的过程就是宣泄负面情绪的过程。自伤是很多孩子处理情绪的不健康方式,当他们的情绪得到了释放,感受到来自周围特别是成年人的支持,不健康的情绪表达方式就会慢慢减轻。
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干预和治疗
针对NSSI干预的研究目前还相对较少,迄今对NSSI的干预主要分为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辩证行为治疗(dialectical behavioral therapy,DBT)、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behavior therapy,CBT)等以心智化为基础的治疗(Mentalization-based treatment)是减少非自杀性自残的有效干预。有研究表明,CBT结合药物,比单纯药物治疗更有效。目前有一些较新的治疗技术也开始被应用于干预和治疗自伤行为,如表达性艺术治疗和引导想象技术,但其有效性还需更多研究和临床实践来证实。
学校、家长、其他青少年心理援助者在识别和帮助自残青少年中扮演重要角色,也承担着重要责任,其支持包括帮助青少年提升应对负面情绪的能力、处理学业和人际关系的能力及其他问题解决能力。家庭功能缺失是青少年自伤自杀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在青少年出现自残行为后,学校老师和心理援助者要格外注意其家庭功能,因为与父母的积极联系是一个强有力的保护因素。同时,因为自残个体更有可能体验到较低的自尊水平、孤独感、被忽视感和羞耻感,所以其团队融入和同学关系十分重要。老师和家长也要重视同伴关系的作用,因为同龄人往往是自残识别和干预的“前线”。一些学校开展了面对学生的培训,有的还挑选任命了“心理委员”,鼓励并指导学生发现同伴有相关问题时如何寻求帮助。
青少年经历着从毛毛虫到蝴蝶似的层层蜕变。这种蜕变充满潜能,但又很脆弱。在生活节奏快、社会压力大、学业压力大、关系压力大的的当前社会环境下,我国儿童和青少年的压力和风险因素越来越复杂和多样化,这是包括自残行为在内的心理疾病发病率增加的原因之一。所以,针对环境压力源的改良和努力可能是自伤自残的更有效的预防策略,而不能仅仅直接针对那些出现自残或其他风险行为的青少年。
更多内容,欢迎报名学习朗心线上危机干预课程或线下校园心灵卫士课程PCG(Psychological
Crisis Guarder)参考文献:
[1] Muehlenkamp
JJ,Claes L,Haverape L,et al.International prevalence of adolescent non-suicidal self-injury and deliberate self-harm[J].Child Adolesc Psychiatry Ment Health,2012,6:10.
[2]王蕾,孙月吉,林媛,等。大连市1463名初中生非自杀自我伤 害行为的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2,21:177-180.
[3]闫敬,朱翠珍,司徒明镜,等。四川省1312名中学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检出率及其危险因素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2,33:46-49.
[4]Andover MS,Primack JM,Gibb BE,et al.An examination of non-suicidal self-injury in
men:Do men differ
from women in basic NSSI characteristics[J]. Arch Suicide Res,2010,14:79-88.
[5]翁小娟,李惠春。自伤边缘性人格障碍自伤行为特点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J]。中华精神科杂志,2011,44:122-125.
[6]Esposito-Smythers C,Goldstein
T,Birmaher B,et
al.Clinical and psychosocial correlates of non-suicidal self-injury within a
sample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with bipolar disorder[J],J Affect Disord,2010,125:89-97.
[7] Muehlenkamp JJ,Claes L,Smits
D,et al.Non-suicidal self-injury in eating disordered patients:a test of a
conceptual model[J].Psychiatry Res,2011,188:102-108.
[8]王翼。看不见的伤口在心理|科学理解自残与自伤行为[E]。王翼心理。
[9]张芳,程文红,肖泽萍。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研究现状[J]。中华精神科杂志,2014,47.308-309.